山东省教师传统文化教育基地   山东省大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指导中心

传统文化教学心得与反思

作者:耿沛芳 时间:2020-11-25 点击数: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播, 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近年来,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受到了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但是,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长期和系统的工作,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仅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我们应该立足长远,遵循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在规律, 探寻一种由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模式与教育方法。作为一名语文兼传统文化教师,我想谈谈我对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对于传统文化的内容,教师要做到准确把握。

如果传统文化是一座殿堂,很多人终其一生,不过是门外转转,少有人登堂入室。对于大多数语文老师来说,更是心向往之,而遥遥相望而已。所以,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教师都要对传授的内容有精准的理解和把握。

最近我们学校开展“孙子文化进校园”活动,将《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的内容作为校园文化、走廊文化进行张贴和悬挂,目的是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的教育。但是,很多人(包括老师)将“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混为一谈,认为“三十六计”是《孙子兵法》中的内容。其实这是误读,“孙子兵法》是从战国时期起就风靡流传的军事著作,而三十六计是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即《孙子兵法》是根本,三十六计以《孙子兵法》的思想为基础总结出来的一些具体方法和思路。孙子兵法是三十六计的源头。三十六计是从孙子兵法等古代兵法中总结出来的。更加具体,更加实用,可操作性较强。”“《三十六计》作为一部兵书大约成书于明清时代。

作为传统文化老师,我们有必要纠错,尤其是让学生明白,不能以讹传讹。这是对传统文化最起码的尊重。

二、对于传统文化的内容,教师要做到客观传达。

比如说,在中学的语文教学中有《论语》《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经典篇目也有《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说经典文章,教学中就不可能回避孔子和庄子两位哲人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不同的人生道路的追求。

课堂教学时,教师该如何来传达呢?我想,不能以自己的人生阅历、人生境遇得来的感受不加辨析的传达给学生,而是要准确、客观,不带个人偏见和倾向。首先要讲清楚儒家与道家的实质。儒家和道家看似不同,但可以说二者上则同源、中则互补、下则兼容。其次强调,孔子和庄子都有追求道德完善这样一个原动力。只不过对现实的感受不同,对人生的看法相异,遂使孔子和庄子走上了不同的生活道路。孔子走了一条积极进取的道路,为那些进取的人提供了榜样庄子走上了顺应自然的坦途为那些失败的英雄提供了内心安宁的道术。们在传达的时候不能一知半解,只知其表而不知其里,从而对学生有了误导。

三、传统文化教学要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查发现,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感到最不满意的地方之一就是教育途径单一、教育方式方法刻板。现实中,教师普遍采取教条式的灌输方法教授传统文化, 照本宣科, 无法展现历史文化多姿多彩的面貌, 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致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逆反心理

事实上,传统文化在其长期的薪火传递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 如传道授业, 做人与做学问相统一;德育为先, 德育与智育相结合; 学以致用, 知行合一; 教师率先垂范, 身教与言传结合; 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温故知新,学思并重; 启发诱导,寓教于乐;循序渐进, 日知其亡等。

当前我们应在继承传统教育理念的基础上, 实现教育方法的突破我们学校就以宣传栏、走廊、楼梯为载体打造校园文化,在现实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渗透式教育。再如今天蒋文祥老师在《经典诵读与吟诵》中所讲的“平仄押韵”“依字行腔”“依亦行调”诵读诗词的方法,用于语文教学和传统经典教学中就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其实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也开发了一些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采用讲故事、游戏、歌谣、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丰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等。

尤其值得骄傲的是,我们滨州惠民县皂户李镇有一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张泥塑。我们学校将泥塑传承人张凯聘为校外辅导员,定期给学生讲解并教授泥塑制作工艺,学生也可以利用节假日到张凯家进行实地研学。我们的泥塑这种传统手工艺品也得到了传承。

同时我们特别重视传统节日和礼仪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创新,通过设计手抄报、黑板报等特色作业,让学生学习并了解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庆和礼俗,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还通过冬至日包饺子、春节写春联形式, 营造青少年感受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总之,在学生中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是大势所趋,这也并不是家庭、学校、社会某个方面能够单独完成的必须三者统一起来,才能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保护和继承。我们虽然进行了探索和尝试,但传统文化教育任重而道远,还需我们继续努力。


 Copyright©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曲阜师范大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曲阜市静轩西路57号 / 邮编:27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