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师传统文化教育基地   山东省大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指导中心

省培笔记(2)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编写思路和基本结构

作者: 时间:2022-03-07 点击数:


授课教师:叶小兵教授   

整理者:1201学员张旭

叶小兵教授的报告主要都以下几点内容:1高中历史教材编写的背景;2高中历史教材编写涉及到的基本思路和理念(从编写者的角度来理解本书,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把握);3教材基本的体例结构。

第一部分高中历史教材编写的背景

 

2022年统编教材实现全覆盖。山东在内的第一梯队今年是实行统编教材的第一次新高考。

背景:

国家发展的角度: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进入新时代,发展很快,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常态,增长的速度、发展方式等出现变化,如何持续稳定的增长,如何全面发展,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2001年入世融入全球化、2012年以后进入新时代这几个重要的节点,中央提出新的发展理念,共享、绿色等,提出要有新的发展格局,明确我们现代化道路上的选择问题,两个100年的奋斗目标,到本世纪中期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这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的教育怎么适应国家发展的大战略。

历史教育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进入21世纪我们进行了教育改革,十八大以后改革深入,表现,一是中央提出教育需要立德树人,培养什么人?二是加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强调意识形态的教育。教学方式、评价方式也在不断的创新。教学评一体化发展,注重过程、增值性评价。

高中教育新的变化,2017年新的课程方案,把高中教学定位在提高国民的素质的行列。在初中基础上的基础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是大众教育;高中课程的三种类型: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种情况。必修变化两种必修和选择性必修。教材是国家事权的高度,教师编纂是国家的,而不是地方的。

此乃铸魂工程,基础工程,功不可没----习近平

 

  1. 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思路

     

    第一:2017版课标的变化:

  2. 提出历史学科素养,并作为课程目标。替代了三维目标。在课标中的五个核心素养。在课标中对于每一个核心素养从三个角度(概念、对于学习历史的意义、课程目标)进行解释。

    也就是每一个核心素养必须要从概念界定、意义阐释、课程目标需要达到什么程度三个角度

    2重新编写三种类型高中历史课程。全新的课程体系,内容、类型变化。

    3制定了评价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考试指向、依据、标准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

    统编历史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而编写的。教材依据的课程标准,我们使用教材需要有课程标准的意识

    最核心,最重要的是核心素养,内容上渗透了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内容的组织和核心素养的发展荣威一体。所谓的考察,基本就是核心素养的考察,核心素养贯彻于高中课程的始终。

    编写的思路:

    1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把唯物史观与正确的价值观念融入到历史叙述和历史阐释中,用唯物史观去阐释历史的发展和变化。史观应该是哲学在历史领域的反映,只有两种:唯物和唯心主义,从史观层面上,历史只有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两种,其他的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生态史观等仅仅是一个方面,一个角度,不能算作是一种史观。是视角的问题而不是史观。全球史观、中度史观、用全球史观研究中国古代史存在缺陷。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不是无序的。

    从纵向来看,和生产力生产关系这一对基本矛盾之间有关系的,根据这对矛盾人类历史发展经历了原始、奴隶、封建、社会、共产等集中形态,揭示出了人类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序列。但并不是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遵守这个序列。

    从横向来看,人类由原始、孤立、分散到联系密切、形成一个整体。这是一个过程。历史横向的发展包括很多:政治、经济、社会、民族,但是在此其中,物质生产的发展是推动力量。

    用唯物史观能看清楚人类历史总体的进程。唯物史观的上位是哲学。

    唯物史观的几个基本观点:

  3. 人类的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4. 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1500后,逐渐发展为一个整体。

  5.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生产力。

  6.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国家的发展、思想文化都属于上层建筑,取决于经济基础。)

  7.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8. 在阶级社会中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

  9.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不否认杰出人物在历史中的杰出贡献。

    用唯物史观把教材的基本观点融入到历史的知识中。

    唯物史观是统领后面四个素养,历史解释、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的角度也应该是以唯物史观为主。

  10. 立德树人。标准,最重要的标准。其他的以它为标准。

    培养什么样的人?标准: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四个自信(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   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3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学生接受历史教育以后形成的历史学科特点的价值观念、品质和能力。包括理论、理的念、知识、能力、方法等等。核心素养解决的是学历史究竟是来干什么的,通过学习历史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怎么为人处世,历史与现实怎么来连接等等。把素养同历史知识融合起来,跟学科内容结合起来后就不空了。

    历史教材编写要将史诗叙述和核心素养培养结合起来,如:

    按照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叙述历史。

    在特定的时候条件下呈现历史,根据历史的时间先后为顺序进行讲述,将所有的历史事件都放在具体的历史时间空间内考察。

    所有的评论都以史料为依据的,做到论从史出,加强对史料的运用

    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评述历史。教材的叙述,一段话有的是客观事实的叙述,也可能是历史解释,如公元前221,秦始皇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

    增强家国情怀和拓展世界视野。在教材的编写中融入家国情怀和世界视野。有什么样的感悟、认识。

    高中课标明确了目标,提供了结构,统编教材一定要体现出唯物史观

  11. 建构相对完整的历史教材结构。

    在编写体例上注重建构比较完整系统的知识结构,要展现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不能碎片化、扁平化的是一个结构化的知识群。无论是纲要还是选必,基本按照历史发展顺序进行的,最主要的还是时序为基本的序列,让学生把一个事情的来龙去脉讲清楚,必须要注意时序性。历史思维,实际就是建立在一种时间的基础上的思维,时序对知识的排列组合,对于人对历史的理解都很重要。

    4、高中是点线面的一种结合,点是重要的史事(历史事件、人物、成就、现象)线(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面是铺设相对较长时段的历史,已经离世发展的方方面面,在重大历史史实和基本线索的基础上呈现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对一段相对较长的历史,历史的方方面面,宏观方面的表现,把这个地方打开,比如横向的,不同领域的,政治经济思想等,使学生建立起来三维的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5、融合重要的主题教育的内容。从历史的角度渗入主题教育。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适应社会发展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把党和国家对于青少年的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学校教育的主题内容,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阶段、分内容的解释出来,使学生从历史的视角生动的认识历史渊源和意义。24个字12个词语,这是有历史沉淀的也是有现实意义的,从中外历史总体发展的过程中等出来了,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历史中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一种信念。历史的统编教材是如何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的,例如法治,中国历史世界历史提到了多少与法律相关的内容。如何依法治国,法制建设、法典、法律等。教材是如何体现核心的价值观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历史课关于文化的内容是个重要的载体,学习后才能理解,才能知道其价值和意义。在纲要里很重视各个历史时期的优秀的科技文化的发展。选择性必修三比较多。历史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传承历史文化史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

    革命传统教育,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教材内容的主题之一,近代以来讲述的是如何取得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现代以来如何和是实现富强,百年党史是重点,如何带领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一过程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站在人民最前列。中华民族近170年的历史。分出来一个方面,新的

    红色精神谱系教育(与革命传统教育):建党精神、长征、遵义会议、抗战、红岩、西柏坡、抗美援朝、雷锋、大庆、两弹一星、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

    国家主权、海洋意识的教育。总体国家安全的教育,领土主权、海域主权的教育,国家安全的第一个基石就国家主权,讲述西藏、新疆、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南海诸岛等作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渊源。历史上中央政府对这一地区的有效管辖,让学生知道是我们祖先开垦出来。历代中央政府对上述地区进行的有效管辖(西域都户等),国家治理的角度设置官员、制定法律等角度进行管辖。海疆安全的历史意义,提高安全意识。家国情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法治教育。从人治走向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人类进步的表现。关于法治的具体内容,侧重于介绍这些法治的起源,中外历史上发展建设的表现,法治与德治的关系,近代讲国际法。选修强调法治,法治建设的重要性,我国法治不断完善的过程,取得的成就。体悟社会主义法治的优越性。

    民族团结的教育。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历史不是汉族的历史,是中国境内各民族的历史,是各个民族共同缔造的历史,中华民族的精神也是融进了各个民族精神的精华,统一多民族。大概念的教学,中国古代最大的大概念就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建立和发展。古代各民族的交流交融,中外历史纲要上,自秦以后,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就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发展,包括以后辽宋金元,少数民族政权对统一多民族发展的贡献。南北面官制(一国两制)行省制影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从历史视角讲好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的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牢民族认同观,认同中华民族。民族交流是主流。如何尊重理解和我们不同的中外民族,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世界上各个民族是平等,不能有高下之分。历史教育要注意正确的民族观。

    生态文明的教育。人类文明发展与周边环境的变迁的关系,揭示出工业革命以后,随着现代化的科技大发展带来的影响。正确的去认识经济与社会,理解人与社会如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的思路,生态文明建设高度的提出,提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主要还是经验教训成就。

    6历史视野的拓展。如何拓展而不是简单重复,从广度深度高度的角度,历史发展的多视角、多层次的角度打开学生的视野。纲要的叙述可能比较大,从大历史的视角审视历史事件。从不同的视角了解历史。核心素养就是在新情景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形成的素养。

    在纲要的基础上如何把选修融合进来,you阶梯型。层次性的,不是简单地重复,一定螺旋式上升。

    纲要:政治、经济、社会、民族、文化、国际关系等多角度展现历史,选修进一步递进和拓展,从多个领域呈现更为丰富多彩的历史内容,引领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认识历史的发展和变迁。

    7吸收历史研究新成果。包括:从历史研究的领域有重新的定位或者成果吸收进来;党和国家对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精神。比如2019年到2021年,第三个决议我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和成就做了高度的总结,这是最新的国家精神和意识。变化是对重大事件的叙述和评论。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意义,改革开放的历史定位、百年决议涉及到的具体的 指示发生了一些变化,马克思主义中国话三次飞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分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新时代四个时期。

    新的成果:

    P4部落————部落联盟---邦国(国家的初始形态)良渚遗址是证明。良渚已经具备了国家形态的诸多因素,文献中也有万邦林立 的记录,中华文明的探源工程的新成果。

    P21独尊儒术-------尊崇儒术,史学家作为研究,近代以后称为独尊儒术,汉武帝当时治国主要是儒法兼用,没有排斥其他的学派,所以只能是尊崇儒术。就董仲舒自己看来也没有受到重用。

    P56图片《萨班灵骨塔遗址》、凉州会谈西藏地区从此以后纳入中央政权的范围,成为一部分。清乾隆制度化法律化。

    P97对太平天国的影响的认识,对清朝统治结构的影响,改变了清朝时期满族贵族独揽政权的局面,太平天国以后曾国藩左宗棠等势力越来越大,对清朝的历史的统治带来很大影响,私人武装的发达,湘军淮军等,军队的私人化,李鸿章包船避战,福建水师不北上等都能体现出军队的私人化,甚至一直到了蒋介石等。从史学研究视角的角度增加的。

    P161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工业化应该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8注重与初中教材的衔接。猴变人,初中学一遍,高中学一遍是不是hi重复,初高中教材重复的地方在于一些重要的史实。对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重要现象有相同的地方。太干瘪了高中教材,因为初中讲的很多了。

     

    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的体例结构。

    各册教材的基本结构:单元——课——子目——课文构成教材内容的主题。

单元

子目



人类文明的产生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古代文明的扩展

古代帝国

工业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合为一个主题。如何简化一个主题,整合主题,单元教学,两种,一种是把单元内部各课打通,另外一种就是几个单元放在一起整合。课文是最重要的,教学的基本内容就是课文,课文是主要的。相应的必要的内容,连接性的原因性的史实。

课文辅助部分,配合课文的学习,设计了一些相关的栏目,功能是多样的,有激发兴趣的,提供史料的,拓展知识的,巩固提高的等搭建活动的平台,单元导语,基本就是课标的要求,学习目标的确定,课标的引领作用单元导语可以让学生去读,每一课导入的功能。学习聚焦,要点核心内容。史料阅读,直接是原始材料,培养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历史纵横,拓展课本上的知识。半分钟一分钟读一读就可以了。学思之窗,思考点,提问题,提出相应的问题,老师可以在课堂上用一下。可以自己设计自己的问题。问题探究,还是处理一下吧,学习拓展很久没有用了。

纲要编纂的时候按照时间顺序来进行,选修其实就是专门史18个专门史。三门选择性必修设计的角度:选必1在历史上国家是从那些方面进行有效治理的(不仅仅从政治体制、政治事件角度去认识)。选必2经济与社会生活是通过哪些途径而不断发展的(而不是仅从经济体制本身的结构及特点去认识),选必3人类文化史通过哪些方式得以传播与发展的(而不是仅仅从文化本身的具体形态及内容去认识)

感悟

高中统编教材的使用是个挑战,这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怎么想办法进行解决,比如整合教材,都是一个积极的探索,直面问题,不回避,多学习,多实践,在使用新教材中实现自己的发展,我觉得总得来自于课堂,不能来自于上层,如何抓住机遇,还是要从学生中来,问问学生有什么问题,这样才能去解决,上海单元主题教学的书,学者做的教材的分析,共同努力,利用好新教材,不付厚望。大概念,大单元整体学习,深度学习。项目化学习,探索都是很有意义的,如何用好教材,怎么让学生在新教材中获得新知。


 Copyright©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曲阜师范大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曲阜市静轩西路57号 / 邮编:27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