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刘庆亮 整理;1201学员 张旭
刘老师的讲座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课程改革方向;2高考改革方向;3落实必备知识;4落实关键能力;5落实学科素养;6落实核心价值;7促进专业成长。
第一部分:课程改革方向
第一,课程改革的五个变化:
课标的变化:历史学科素养:唯物史观、时空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下位的有必备知识,上位有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把学生塑造出什么样,打造成什么样,知识中心——能力中心——学生发展为中心)
课程结构的变化 :必修+选必+选修
课程内容的变化 :更新了若干,量大 专题史到了通史,很多内容非常陌生,选修只有课标没有课本。
学分结构、
课程评价的变化
第二,统编教材的四个挑战:
知识高度的挑战:体现国家意志,上升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以唯物史观为主导,思想性科学性统一,徐蓝强调社会史观、文明史观等一些史观与唯物史观不再一个界面上,都属于唯物史观的范畴,只是视角有差异、近些年,对“史观”的认识比较混乱。从最高的哲学层面来讲,只有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它们是最上位的历史观。我们平常所说的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全球化史观等,是叙述或撰写历史的范式、视角。这些所谓的“史观”与唯物史观并不在一个层次上。
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辩证唯物主义),也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历史观和方法论;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上的一切重要的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和发展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其中存在着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
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
1.人类的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2.人类社会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3.科学揭示了社会结构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辩证因素组成: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4.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5.阶级分析方法。6.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第三,渗透七大主题教育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3.革命传统教育4.国家主权、海洋意识及爱国主义教育5.法治教育6.民族团结教育7.生态文明教育
知识总量的挑战:压缩饼干
知识跨度 :比如第一单元必修,从文明起源一杆子插到秦汉;第一课从原始社会到夏商周,我们一课相当于初中的两个单元
知识密度的挑战:西汉和东汉、第13课,下册第8课,启蒙运动。
核心素养的五个维度: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是学生的,学习了历史学科以后忘记了能留下的东西,并且自己能不断再生的东西,就是素质。崔允郭是核心成员。关键能力是能做成事,必备品格愿意并习惯做出正确的事,价值观是寻求或坚持把事情做好;教学替代,让学生多做教师少做,不能一节课什么东西都有,慢慢来,但是不能让老师代办。
史料实证其实就是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历史解释其实就是认识历史的思维与表达(核心,学习了历史就要知道怎么去表述)
核心素养的分层:史料实证 区分不同类型的史料,能提取信息---认识史料的价值以及作用,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利用不同类型的史料的长处,进行相互证明,做出合理的解释----辨析史料作者的意图,恰当地运用材料建构自己的叙述(高考的要求水平4)。
课标P60康有为以及茅海建的史料,第一问包含2个方面,一是什么类型(第一、第二手史料),价值(康有为主观性较强、茅海建的客观性比较强)。
历史解释:复述已知的解释,(如复述抗战过程),分析已知的解释-评析不同的解释--做出自己的解释。
核心素养的分配:教学目标怎么设计,不能贴标签,该怎么设计教学流程怎么设计,但是在每一步的设计中能培养什么样的素养就在后面加上标注出来,例如:在概括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西汉解决王国问题(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核心素养不是对现成的历史结论的记忆,而是理解历史,也就是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的知识不能沉浸在是什么层次。
第二部分高考改革方向
实施进程、试卷的多元性(2020年全国历史10套全国卷甲乙丙+7个省市自己命题,2021年历史试卷16套,全国卷只有甲乙卷,分析高考题侧重于乙卷,因为用的多。)
高考试题的实质: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本省特色,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分析高考试卷的时候多看创新,因为他们本身是一致的。高考历史立意:历史知识、学科能力、课程三维、核心素养,主要转变为知识立意-能力立意-素养立意。考察的方式方面:基础性,主干知识的,知识能力素养。历史是过去,但是历史学习不是单纯的记忆过去,而是面向未来。从过去走向未来、服务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基础性依托主干知识,但是不能通过死记硬背来应对。把知识点放在广阔、丰富的情景中。强调知识网络结构的构建。
课本知识(宽度、高度、深度、角度、长度、向度--主题)对课本知识补漏纠偏、对知识点的动态迁移中。
从概念的内容宽度来说:2021第8题,内容的宽度的拓展,依托的是主干知识。2021年乙卷32题考察16-18C尤其是18C末西方殖民扩张,成立了许多特许公司,2019年唐朝的拔河,阳刚美与力量受到推崇,主干知识是唐朝的历史
从概念时间的长度:2021年山东卷第2题从汉景帝到汉武帝到汉成帝 价值引领
第三认识角度的转变;
对于希腊雅典的考察最近几年从负面的地方去考查,主流思想发生转变的问题符合中国改革的需要,2018年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另外一种作用延续了统治,2019年德意志宪法中也存在着民主的成分,2013年31题胡佛政府的积极主张。
第二,综合性(包括情景、贯通——知识能力的贯通)
综合性完全等同于考查内容的“全面性”,要避免考查内容的大而无当。综合性考查的目标是实现对课标规定内容考查的融会贯通,要“适切而充分”。“联系”是综合性考查要求的核心和关键。
孤立的史事没有意义,历史知识的价值存在于历史事物的联系中。综合性试题关注知识之间的各种联系,要求学生将个体的、局部的知识置于整体的、系统性的知识网络中,对知识实现综合性、结构性解读。
-高黎明、徐奉先《历史科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考查要求设计》,2021. 7《历史教学》
为发挥高考的正向引导作用,避免考试内容与理论学习、实践应用脱节,在高考命题时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实用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素材,选取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国家发展、会进步中的实际问题,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和素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时代赋子学生的使命是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命运及世界的发展,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大任。这不是学生凭借背过了多少历史知识、记住了多少历史结论就能实现的,而是要求他们能学以致用,具备良好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学生核心素养和解决问题能力只靠灌输无法形成,只有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中才能逐渐习得。
一高黎明、徐参先《历光科净业水千地评性考试考查要水统计》
适应选择性考试应用性要求,试题设计要着眼于三个基本问题-谁来用、用什么、用来干什么?谁来用-学生主体性,以学生为中心,这是进行应用性考查的前提。用什么-学生解决问题所运用的核心知识不是“教材的”知识,而是学生“自己的”知识,即学生需要将所学的“科学世界”的知识进行转化,内外为自己“生活世界”的知识。
用来干什么-基于素养立意,选择性考试试题设计不是面向具体史实或历史结论的,而是重点指向历史思维,最终指向问题解决的。可以说,没有问题就没有应用。问题的现实性是应用性考查的重要表征,其着眼点是要求学生具备学以致用的能力,即能利用过去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回应和解决现实问题。
-高黎明、徐奉先《历史科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考查要求设计》,2021. 7《历史教学》
第四创新性 强调的是思维的创新,而不是形式的创新。
选择性考试的创新性,重点不是指试题呈现形式的新,它以创新性的题型。
为平台,核心是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查。所谓创新思维能力,指学生能自觉地突破常规思维的限制,以新颖的、独创的方法、视角和机制去解决历史问题的思维过程。它主要表现为学生在应对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发现新问题、运用新方法、进行新构建、得出新认知。
在选择性考试中,考查的创新性和应用性要求是密不可分的,在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解决为核心、以复杂的问题情境为载体、以历史知识回应现实问题等方面都是相通的。等特征。还具有问题的开放性、思维的批判性、评价的多维性
-高黎明、徐奉光《历史科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考查要求设计》,2021. 7《历史教学》
在创新上山东卷的命题上思维的批判性、问题的开放评价的多维是很好的。
16题,综合性:有图片、图表、文字,有信息提取、有分析等、历史上确实有这么一件事关于定都的争论。让学生融进去,参与,好。
17题,小英雄的漫画以及小英雄的赞歌。学会解释,为什么会认为是小英雄,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影响。
18题,足迹。送分题,但是得分很低,平均3/4分,综合上,地图上六个点要联系在一起,分析,辉煌的足迹,是需要过生日的话,从理解上需要有光辉,否则打不成要求。作为一个短文进行表述。写的也不少,根据目的创新。
19题,英国没落,是一个研究方法,三则材料,五种材料,丰富的材料,要提取。分析探究、推理等,综合性很强,是一个学术情景。研究这个课题,创新性就在于对不同的史料进行价值分析,研究大国兴衰,修昔底德陷阱等。思维的创新,形式的创新,好。2020年是试水的一年,2021年从选择到非选择都有很大的提升。
总结;不能空对空,把课本和生活打通,把知识和运用打通。
落实必备知识:
1、何谓必备知识
必备知识是在梳理高校专业学习要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历年高考考查的知识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考试形式和教学实际情况系统整合、掇菁撷华而成的。(4个定语)
高老评价体系中的“四翼”突出基础性。高考围绕学科主干内容,加强对基本概念、基本思想方法的考查,杜绝偏题怪题和繁难试题,引导教学重视教材,夯实学生学习基础,给学生提供深度学习和思考的空间。
与以前高考考查的知识内容相比,必备知识主要有三点不同。一是有所更新。。而将考查重点放在能力与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可迁移的知识上。二是有所增删。。 . . . . 三是考查方式有所变化,减少对静态知识的直接考查,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第18、23页
试题所考查的必备知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基本史事为主的陈述性知识,例如,诸子百家、王安石变法、国民革命运动启蒙思想、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等等,都是中外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文明成果和历史发展线索,都是考生熟知的主干知识;二是基本的历史学科方法、技能和观念等程序性知识,如第16题要求考生提取历史地图中的有效信息去判断其历史时期,考查了考生基本的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时空意识等等。
-山东省考试院《2020年高考历史新高考山东卷试题评析》
2.突破认知误区一杜绝知识用力多度
必备知识由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构成。整体知识框架、基本事实是陈述性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与方法是程序性知识。-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回答“是什么”,静态:可以通过语言、记忆习得通过再认再现描述表现
回答“怎么想”“怎么做”,动态;不能通过语言,只能通过操作实践习得通过操作步骤体现
2、2突破认知误区。3突破知识结构
选必和必修是不分的,顺着通史来,纲要是干,选必是枝
3.突破核心概念
打通必修与选必
①核心概念是高考的基本单位,是学科能力的基础和依托,是适应高考的基本策略。
②核心概念是课程标准的基本内涵,是历史学科的细胞和基本要素。
③核心概念是教学的基本单位,是提升课堂有效性的关键和抓手。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就是核心概念,中央集权属于政治的,谁的内涵大一些谁就可以当成核心概念。纲要上第一单元
5突破教学主题
学习主题,内容结构化,内容情景化。核心概念总有很多也是学习主题。什么是大概念、大主题?大概念是上位的本质的,更多的是观点,不是史实的积累,更多的是价值的判断。
什么是大概念、大主题?
大观念不是具体的信息、知识和概念,而是知识背后的知识,概念背后的概念,是居于学科中心,具有超越课堂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关键性概念、原理或方法。
大概念是县备上位的、本质的特征,呈现的是规律,是观点,且可
以有多种表现形式。依托大概念,可以把知识点整合在一起形成知识体系,便于记忆的同时,更利于以此为基础,推动形成思维的链接和建构,掌握学科思想方法,生成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形成历史认识和历史观点;当遇到新情境、新问题时可以迁移应用
(历史课不能只讲事实了事,而罔顾事实里面的价值倾向,尤其忽视对各种各样价值观的思辨和批判。)任鹏杰《求是与求应该:历史教育必须互彩的两面》
“立意”,是用意,是持念,是主张,本书中“立意”指价值立意。历史课程要以唯物史观
为导向,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的阐释,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批判融入对历史的叙事和评判中。价值立意要正确、积极向上,要单纯、统摄全篇,要深刻、给人启示。唐琴《价值立意:高中历史学习设计的应然指向》
大到某一册、单元,小到某一课,都承载着至今,第三次工业革命50多年,第二次100多年,第一次200多年,世界近代400多年,文明起源5000多年,农业革命1万年,人类200多万年,地球46亿年。在人类的200万年中,约99. 75%的时间是史前社会,约0. 25%的时间是文明社会,其中工业文明不足0. 01%!
如果把46亿年换算成24小时,一秒相当于5万多年,这意味着人类在这一天的最后一分钟登场,五千年文明不过是0. 1秒。然而,世界近代的四百年,却是百万年未有之大变局:纵向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横向从孤立分散到走向整体。具体的主题化学习要求。而这种潜在的“主题化”学习要求,就是李惠军强调的“内容主旨”、李月琴所指出的“核心知识”和李凯提倡的“大概念”。-徐赐成《谨防“史料教学”陷阱》
所谓历史专题,是指把若干孤立的史实按照一定的分类方法组合在一起的问题。所谓历史主题,就是有明确价值导向的专题。换言之,在专题的基础上,增添明确的价值引领目标,就形成了主题。专题所包含的价值内容是开放的、不确定的,需要使用者去挖掘,而主题的价值导向是明确的,需要使用者去遵循。主题的价值引领是新颖的,需要学习者动用已有的知识去领悟。黄牧航《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命题》
价值与大概念之间的关系。如何挖掘?
世界近代400年(1500-1900)
至今,第三次工业革命50多年,第二次100多年,第一次200多年,世界近代400多年,文明起源5000多年,农业革命1万年,人类200多万年,地球46亿年。在人类的200万年中,约99. 75%的时间是史前社会,约0. 25%的时间是文明社会,其中工业文明不足0. 01%!如果把46亿年换算成24小时,一秒相当于5万多年,这意味着人类在这一天的最后一分钟登场,五千年文明不过是0. 1秒。
然而,世界近代的四百年,却是百万年未有之大变局:纵向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横向从孤立分散到走向整体。
目录 |
一、世界近代四百年的核心内容 二、世界近代四百年欧洲何以领先 三、西欧领先四百年如何看待 |
6突破时间分配
不回避热点 ,重复考察,魏晋南北朝两年没考了。纲要中国史,现在强调国家统一等,估计魏晋南北朝不考,应该是从高考命题的现实进行复习。
如何落实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情境中的问题时,有效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知识。
关键能力不仅包括学生已经获得的能力,还包括在未来获取新知识、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的学习能力。
高考从社会发展变化对人才的新要求出发,加大了对学生在信息时代应具有的阅读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思辨能力的考查。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第18、19、22、23页
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的能力;需要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探究能力。--笔者注
山东卷创新的五种题型
历史探究类 |
2021年第19题“英国衰落”题2020年第18题“村支书笔记”题 段”题 |
历史解释类 |
2021年第17题“小英雄形象”题2020年第17题“梁启超认识”题 |
时间尺度类 |
2020级一模卷第20题“英国经济发展阶 |
地图信息类 |
2021年第16题“开封建都”题2020年第16题“人口密度”题 |
情景对话类 |
2020年第19题“伦敦咖啡馆”题 |
注释:历史探究类:村支书强调史料价值,史料实证,水平1和2.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记录呢?
英国衰落历史解释类: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联系现实(行走的少年)
材料教学的相关问题:
通过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考察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允许学会从多角度作答,使“死记硬背”“机械刷题”“题海战术”的收益大大降低,引导学生的关注点从“解题”向“解决问题”从“做题”向“做人做事”转变。
-徐奉先《高考历史学科关键能力考查路径研究》
材料运用的四大误区:
①误区-概念不清
首先,《课程标准》有这样的表述:“通过对一些具体而典型的材料(如史料、史家论述等)进行分析与理解···. . . ”从中可见,“材料”概念的外延要比“史料”大。
其次,中学并不存在高校层面的史料教学实践。高校的史料研究方法非常专业,包括搜集史料、整理文献目录、选择版本并进行校勘、对史料进行考据和辨伪、辑佚古书、训诂和注释、二重证据考证,等等。不要说在中学,哪怕在大学本科阶段,也不存在专门的史料教学。
与大学相比,中学生接触更多的其实是材料,而在高考命题中,大量出现的也并非一手史料,而是改造过的材料。一黄牧航《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命题重要概念辨析》,2020. 8《历史教学》
②误区-数量过滥:数量过多,一节课动辄使用二、三十则材料,学生目不暇接,无思考的可能。③误区-类型单一:史料不够“原始”,多为史家著述,是二手甚或三手材料,离历史现场太远,历史气息散失殆尽。
材料应以史料为主:实际教学中大量出现的并不是史料,而是材料。两者的差别在于,前者应是一手的,可以逼真地呈现它发生场景的某一则面,是根源;后者则可以是后人对这一历史现象的叙述与看法。论文、专著的大量内容是学者的“论”而不是当时的“史”,并且它们带有学术研究的概括性、理论性与枯燥性。
材料应是动态的“史”:要区分当事人的“论”与“史”。材料是过程性的“史”,能够反映特定场景中历史的变迁,而不是静态的“论”。静态的“论”从理论到理论,脱离了具体的历史背景与历史现象的演变过程,带有去历史化的倾向,不能不说是历史教学的忌讳。
④误区-方法肤浅
赵亚夫:“史料教学”如果不针对怎样提出问题、怎样解释问题、怎样反思问题,而旨在挖掘史料、堆砌史料,让史料服务于老师的讲授,它就偏离了中学历史教学的本位,是行不通的。
张汉林:教学中使用史料,只有与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批判、历史意义、历史意识等结合起来,才有意义。
最好的史料不要印证课本的观点,要有一些新的东西(编者注)
教材问题化处理示例:
参考答案的评价性导向:踩点给分,跟我们的高考评价时不一样的,采意的,分角度的才是最重要的。跟高考接轨主义怎么判分,主要还是采意。
落实学科素养;历史理解是增加的,有一个讨论 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是不一样的,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有六大核心素养。历史理解是立足于历史(放在历史具体环境中),历史解释的立足点是现实。
关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第一,前提——自我反思。(一个老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是写三年的反思一定能成为名师);
第二,环境——同伴互助;
第三,分享--专家引领,
第四,根本 专业阅读。
水尝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灵感往往来自思维的碰撞,多彩往往来自个性的差异。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人的“独家秘笈”和“单打独斗”,在当下的信息社会都必然走向自我封闭和孤家寡人。
在百舸争流的时代面前,要想勇立潮头歌大风,只有众人划桨开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