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师传统文化教育基地   山东省大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指导中心

省培笔记(7)基于新课标的新教材教学建议(曹大梅)

作者: 时间:2022-03-13 点击数:


教师:曹大梅     整理;1201学员 张旭

曹老师的讲座是从这三大方面-大概念的出现 、大概念是什么 、大概念教学应用-进行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部分:大概念的出现

1.大概念的出现:时代变革的需要。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最迫切的教育目标

2.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要求。

3.基础改革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4.教学目标的设计。相声,好的,不是一个人去讲。教学过程中的讲,究竟讲什么?有探究的形式,而没有内容,探究不一定就要站立起来,探究是一种思想活动而不是行动,更有利于探究的状态应该是沉默的。很笼统不可以,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探究,比如小的鸦片战争的时间不用探究,大的唯物史观是怎么形成的也不用,因为没有价值或者是探究不了。探究的时间太少,课堂没有声音的时候恰恰是在思考,应该是在沉默中探究,把握好点拨的时机,点拨的过早,再好的问题也会失去价值,探究的结果进行分享和交流,纪要肯定正确的,也要包容错误的,不能不理会,慢慢推动思维能力不断提高,课堂中存在着处理比较散和简单,比如以下示例:

13课 亚非拉独立民族运动拉美的独立非洲的抗争亚洲的觉醒



拉美

亚洲

非洲

原因

欧洲殖民者长期的政治因压迫和经济剥削

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

给非洲带来了空前的破坏和灾难

特点

范围广、时间长、成果丰硕

范围广、各国相互支持、彼此协作

有组织、规模大且持久的武装斗争

运动性质

主要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主要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以封建统治阶级的民族解放运动为主

代表运动

海地独立、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等人领导的斗争、巴西建立共和国、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伊朗立宪革命中国辛亥革命

埃及抗英斗争苏丹马赫迪起义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意义

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削弱了本国的封建势力,推动了民族独立和世界历史的发展


梳理知识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在梳理知识的基础上来探究问题,比如我们通过这个对比我们可以指出,他们之间有什么差异,造成的原因是什么?再如,将英国工业革命的时候,可以在有哪些发明人的基础上问一下这些发明人的身份是什么?可能就更有利于,好的问题,能提纲挈领。还有讲结论的时候,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那为什么呢?把现在的制度跟原来的制度进行对比,人民真正当家做主等,还有经济方面等等。还有不注重教学内容的整合,比如:

第四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目录: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二 两汉的强盛三 东汉的兴衰四西汉的文化

一个一个的目录讲下来,这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无法联系起来。我们可以把它简单的整合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背景(西汉的建立和恢复)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措施(政治、经济等)成效(西汉的文化、成就等),有利于学生取理解和记忆,整合的一种逻辑,是一种方法,也是对于学生的一种训练,但是如何训练?关键是注意学生知识的迁移,从根本上上看有些问题是背后的思维有问题,更重要是着眼于学生思维的训练,只有思维训练才能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学科思维,综合思维,创新思维,尊重思维,道德思维(哈佛大学的加德纳)

在信息时代,怎样让知识学习过程成为素养形成的过程?首先要转变知识观,不能把知识当做真理或“固定事实”,要让知识成为探究的对象和使用的资源。共次,要将知识提升为观念。知识衰减快,但知识所体现的观念或思想却相对稳定。因此,舍弃繁琐却无穷无尽的知识点,精选核心学科的大观念(big idea),并联系学生的真实生活情景展开深度学习,是信息时代课程内容选择的基原则一少而精原则。第三,尊重学生的个人知识。学生的个人知识是共素养的基础、前提和载体。没有个人知识,断无素养形成。学生的学科素养建基于学生的学科思想。学生的跨学科素养建基于学生对生活理解与体验。最后,要转变学习方式知识+实践-素养。实践是素养之母。实践必须有情境。摘编白钟启泉 崔允漷《核心素养研究》

课程、教学必须改革,观念、方式等。使用大概念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化,是很重要的,大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知之间的联系,英文名叫做bigideal

不是给学生讲一些零碎的、不连贯的知识片段和堆积在一起的科学定律,而是需要围绕设计重要的有结构、有联系的核心概念和模型----大概念来学习。

科学家彭加莱曾经说过:科学是基于事实之上的,就好像房子使用砖石堆成的一样。但是,一些事实的堆积并不是科学,就像堆在一起的一堆砖石并不是房子一样。

怀特海指出:“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在与如何让学生借助于树木来认识森林。”

必须是系统的有组织的。

第二部分:大概念是什么?

大概念提出的时候正在提倡纵横性的课程,如科学课等,跨学科的课程,社会本位的社会课程,课程的综合化,比如说有科学技术社会课,环境教育等,通过综合课程来促进公民素质的提高,强调如何形成尊重差异,综合课程时课程发展的一种趋势,学生在在综合中获得知识的联系和能力。综合课程的实施,是比较难的,处理不好就变化了拼盘。横向联系是很重要的。导致学生浅尝辄止。2019年前,山东高考3+文综理综。三科综合的题目,体现了重整课程,2020年以前,有的地方历史教历史与社会,美国的历史比较作社会学科。西方对于学科整合不是很深刻的情况下,寻找超越学科的概念。(新的知识)

战争对文化是一种破坏,是不是带有一定的价值倾向性,就历史单科而言,我认为江苏的束老师的理解是正确的。

什么是小概念,什么是大概念,大概念必须具有解释的能力,大概念是对事物之间关系或者事物共同属性的描述。

具有复杂教育内涵的,没有确定的含义,从专家的论述中形成认识:

大概念不是具体的概念,而是学科概念,各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里面就用学科的观念,(每一个学科里的最大的概念应该是学科素养。)是不是学科素养就是学科观念,就是大概念呢?通过对于历史的学习,能顾通过历史角度认识和衡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

教学对于学生的要求不是教史实,是要提升到历史认识的层面。历史教学不是单纯的教历史概念,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本质的认识。学科的观念很重要,课标要求结构化的大概念,大观念。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就是大观念。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必须要注意实证。把知识提升到观念的层面,才能更好的迁移运用。整合发展拓展的知识是必要的,学科观念越丰富,水平越高,观念是很重要的,概念和观念是不一样的不再一个界面上,如何评价秦始皇?是暴君或是理性的分析和看待,历史的发展的全面的看待,肯定他建立大一统的功绩,建立的一整套的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硬性,也要辩证的去看待,观念和概念都是思维的结构,观念包括概念,有的观念学理化以后就变成了概念,学科观念集方法论认识论等一体,举个例子:帝国的含义(政治实体、有一系列特征、观念的变化如文化帝国,网络帝国,他认为帝国不是一种政治实体,而是一种秩序,是对帝国这个概念的拓展,)不如梯子(日常生活工具,适合攀爬的横杆;观念发生变化,可以登高)

将知识提升到观念化的层面,更能迁移运用。

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第4页,关于学科课程标准部分:2.更新了教学内容。进一步精选了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认识越深刻,越广泛,学科素养水平就越高。

主题不是大概念,主题是大概念的一种表现,一种具象,或是一种视角,是情境载体。比如说,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选择主题曲创设情景,比如唐朝的史实,也可以是宋代的,创设情境,进行考察。

大概念的特点。

1)具有统摄性。大概念是对多个事实、技能和经验整合的产物,能够统摄大量学科知识,使知识结构化,让知识化繁为简。

知识点教学也关注知识结构,但知识点整合是知识点之间的和知识点内部知识要素的结构化,不是核心观点的结构化,无法形成对学科的整体性认知。

2)具有中心性。大概念居于学科的中心位置,体现学科本质和学科结构,有利于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

世界历史发展多样性。

3)具有关联性。大概念与知识之间是相互关联的,

关联让知识实现结构化、整体化。发展学生的适应能力。

4)具有普适性。大概念是建立在具体学科概念基

础上的、对于事物以及现象间存在的普适性特点或者规律的概括性认识,能够用于解释和预测更大范围内事物及现象的概念。高考正在考察大概念。要求学生分析利弊,既有历史的、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等的影响,这也是一个大概念的考察,需要有关联的意识,教材有的我们的讲,没讲的也要讲,得让学生的知识整体化,在现实中问题是复杂的,多变的。

  战争会对文化带来灾难。战争对影响的概括,比如战争与文化的关系。大概念越上位,越能包容,越能解释很多的东西。越能带领学生看清楚历史。

5)具有迁移性。大概念是超越具体事物和经验的抽象的产物,会成为认识后继问题的基础。大概念建构的过程(从具体到抽象、从零散到整合、从单一角度到多角度对知识的关联、融合与拼接的思维方式、方法等),不仅有利于大概念建构与拓展,也有利于学生迁移这种方式实现循环建构与拓展。

大概念不仅仅是一种知识形态,也是一种思维方式。促进自我进化。如若大家给学生灌输了前面的战争会对文化带来灾难的观念,学生就会立马就想到会对文化造成损害。大概念教学的使用能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大概念建构,如何让学生形成大概念。思维方式的迁移和应用更能促进自我的进化,大概念很重要(到这我感觉我好像明白了一点,很重要,带领我知道什么叫大概念。)(在战略上做出的选择,其实区别战略和战术的。注意放弃一些具体的细节,注意本质的教学。)

大概念之“大”:一是从层次上看,相对于具体的学科知识而言,它是上

位概念,是概念基础之上的学科观念。

二是从深度上看,不是表层的概念,不是现象,而是指向学科本质。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等都是学科基础概念,但不是大概念,而中国人民救亡斗争促进民族觉醒和复兴(救亡图存)是大概念。

三是从价值看,包容性强、解释力强、迁移与运用范围广,价值大。

在学习中,要不断提升认知的视野和认知深度。

判断大概念的标准:

1.具有生活价值:与学生的生活相连接,能应用到生活中去,对现实生活具有借鉴性和指导性。

2.具有社会价值:在提炼大概念的时候,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必须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不是没有约束?大概念来源于西方,特别强调自由,但是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价值。大概念有哪些表达的形式?可以是一个词。一个短语、一个句子等。看下表()从形式上来看。


具体的事实,不应当属于大概念。有一些主题也不是大概念,如晚清(就是个时间段,美誉生成性、灭有意义性)、阅读本身不是,但是增加一些内容就可以形成大概念。如阅读与进步。可以是问题等。如何来表达大概念,学科知识本质的理解显性化,能够表达出来的才能算大概念。无法发挥统领的作用,在表达的时候可以写成一个词。

但不是所有的术语、主题都是大概念。

学术界提倡采用内涵陈述的方式来表达大概念,即使用命题或陈述概念内涵的句子或问句形式,详细列出关于这些重要知识点的科学观念,更好地把握其内涵的深度和广度。

1.植物由不同的部分组成,这些部分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发挥不同的功能。

2.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大概念和大单元教学的关系,是不同的大单元教学不完全等同于大概念教学,如果大单元教学是以大概念为统领的,那二者是一致的。但是,现在教学中的部分大单元教学只是知识层面的整合,或者是跨单元的简单组合,并没有真正构建起单元间的内在关联,就不是大概念教学。

大概念是目标(是教学目标设定过程中的核心内容);大单元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是实施大概念教学的手段、途径之一。两者有本质区别。

学科的大概念、跨学科的大概念(比如时空、变迁、因果、证据等不带学科属性的词语)没有具体的区分界限。

如何找到历史学科大概念:

两个方式八条路径:

方式

路径


自上而下

课程标准、学科素养、专家思维、概念派生

自下而上

生活价值、知能目标、学习难点、评价标准


自上而下的方式,不用自己去概括,直接去找就行,专家的主张里去派生的。难点在于我们找到以后能不能理解,能不能细化。关于课程标准里,找到教学重点是很简单的,可以分析历史课标关注里面反复提出的就是大概念。(生物是最清晰的)从课标中就可以直接提炼出几个大概念,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取大概念(唯物史观、人类历史的发展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特定的史实与特定的时间空间相联系的等;专家思维从一些论述文章中可以看到的,比如循环时间是古代使用的)。。。。

自下而上的,将生活和历史结合起来,找到大概念,比如罗马法与现实的关系(法律与现实的关系)学习难点中能找到大概念(学生在分析原因和结果的时候会出现问题,其实不全,是因为对于事情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很多情况下都是多因多果,有的还是多因多果,田庄与割据等,五四运动与中国形成)不敢选是因为学生过于单纯(这是我说的),历史事件是个联系的过程,变化也是在延续中产生的。

课标中要求的大概念,梳理出来大概念这是最重要的。有的大概念在课本中,先课标后教材。一定注意,教材中的单元导入部分每一句话都是大概念。一定带着学生好好的去阅读。从高考题中提取大概念,比如2021年山东第8题,毛泽东主席谈做生意,这题中经济交流是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对于政策也有灵活性,美国看电视的题目,科技发展对生活的影响具有双重性。这也是大概念。(这是我的理解)

第三部分:如何落实?

增强大概念意识。教学要转型,知识性转到素养性。大概念就还是学科核心的观念,是以知识建构为基础的。不是推翻原来的,是要提升课堂,课堂素养落地,整体化结构化的思想能推动深度教学。不一定是模式,而应该是一种思维。有模式更好,可以改进。

没有对教材的准确的深度的理解是无从谈起的,教师很重要,大概念教学需要集体的智慧,到了深水区了,难啃的骨头,需要大家有共同体的理念才可以。大概念既是内容优势教学目标。

大概念教学的设计;环节:设计目标(目标内容)、活动(问题活动)、评价。

确立教学目标:大概念关注知识背后的思想观念价值(原来的注重知识)

大概念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价值,主要是观念,而不是具体史实。

不能把大概念当成事实去教,是观念,是认识,需要理解,把大概念的目标变化成问题,围绕制度变化(为什么变、怎么变?有什么影响?问题设计的好坏,关系体系素养)

适切性是适应学生的情况。很大取决于学生的问题设计。




 Copyright©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曲阜师范大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曲阜市静轩西路57号 / 邮编:273165